1946年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RD)的创立是风险投资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风险投资的诞生。之后,风险投资在美国有过几次发展热潮。60年代以半导体技术为主导的第一次风险投资热潮,造就了像英特尔这样的大型企业。第二次是在80年代,以微软和苹果等公司为代表,它促进了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90年代形成的第三次热潮推进了信息网络、电子通讯、生物工程、医疗保健的全面发展。
作为把资本、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风险投资在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域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风险投资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催化剂”。据美国商业部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95%的科技发明与创新都来自小型新兴企业,它们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基本上都要借助于风险投资,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所所长米勒说:“由于科学研究的早期有风险投资的参与,使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已由20年缩短至10年以下。”其次,风险投资推动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孵化器”。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薄,风险资本的介入,能将技术、管理与金融有效联结,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再次,风险投资加速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它通过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推动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兴旺。
风险投资在国外发展较成熟,他们有许多经验和教训。第一,风险投资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如美国1969年改变了税收政策,大大提高了资本收益税率,限制了风险投资的发展,在以后的数年里,风险投资走入了低谷。第二,人才是风险投资成功的关键。风险投资家认为一流的人才加二流的产品比一流的产品加二流的人才更具优势。美国风险投资家亚琵·罗克先生曾说过:“我的每次错误都是由于选错了人,而不是选错了思想”。第三,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结成合伙关系并进行富有成效的合作是风险投资取得成功的基石。第四,随机应变的运作方式是风险投资的制胜策略,风险投资是在一个相对广阔的空间内运作,没有固定的格式,当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其运作方式也要随机作出相应的调整。有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在经济下滑、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时寻找房产商合作,把他们手中积压的房子以租赁形式投资,同时也为风险企业安置了“家园”,既便于管理又降低成本。
风险投资在发达国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发展较完善,机制也健全,但发展中国家有自己特殊性,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发展中国家的风险投资有着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点。一、创立时间短、规模小。90年代以来,各国相续成立的风险投资公司,其资金规模有限,百万美元级别的比重较大,稍大的也未超出1亿美元。二、没有完全面向高科技的风险投资,大多数与产业投资结合在一起,产业投资成为风险投资的避风港。三、人才成为风险投资发展的瓶颈,受人才的制约,目前风险投资不能做到专业化。他们往往选择自己专长的投资领域,或者先选项目,而后熟悉行业、培训技术、了解市场。四、管理与项目、人才是脱节的,不能融为一体,普遍存在“先选项、再找人、后管理”的现象。
针对发展中国家风险投资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借鉴发达国家风险投资的成功经验,建立适当的风险投资机制,是发展中国家风险投资成功的关键。
首先,在项目选择上要处理好“压力”与“压强”的关系。在压力小时要增大压强,必须减少受力面积,同样道理,风险投资公司规模不大,就不应该到处撒网,而应该集中投资在几个项目上。有一家风险投资公司,资产约1千万美元,到目前为止已投资20多个项目,患先天性发育不良症,造成项目公司不能二次融资,资金短缺严重。在“精、专、深”上作文章,使“好钢用在刀刃上”,才是小规模风险投资公司的出路所在。
第二,在投资组合上要处理“堤内”与“堤外”的关系。规模不大的风险投资公司,承担风险能力有限,所以它常用短平块、风险小的产业投资所获得的稳定收益来支持风险投资,补偿风险投资失败所带来的损失。风险投资与产业投资相结合,共同发展,以小养大,使它们收益互补,风险互补,做到“堤内损失堤外补”,使风险资本处于良性循环状态,这是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也是发展中国家风险投资业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第三,在人才策略上要处理好“开发”与“借用”的关系。风险投资对人才要求较高,它要求敢于开拓、勇于创新、胆大心细、卓识远见,又要懂技术、懂管理,而目前发展中国家具备这样的人才很少,这要求风险投资公司增加人才的开发、培训的后继投入,同时更要注重公司外部智力资源的借用。风险投资公司在人才匮乏的情况下要发展要创新、用广阔的外部人才的智慧来弥补内部的不足,如组织专家策略系统,利用专家顾问或智囊团形式来提供信息、咨询管理、策划方案等,是一条打破人才瓶颈的捷径。
第四,在组织管理上要处理“借势”与“强身”的关系。在大力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管理经验和运作模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自身的管理建设和设计。